建築是生活的容器 人才是住宅的主體 將捷打造住宅齡聚里

活動報導

2022.10.27

  現代建築之父柯比意(Le Corbusier)及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(Andou Tadao)都曾說過:「建築是生活的容器」。對於現代人來說,住宅的需求不再只是冷冰冰的牆面堆砌,而是能夠共同創造屬於家中回憶的生活空間。不過據2022年內政部統計,臺灣住宅平均5成以上是30年老屋,總數逾440萬棟,加上已進入高齡社會,該如何在環境、地震、氣候、時代變遷等因素衝擊下,讓房子成為幸福的守護者,成了迫切需要關注的問題。


友善建築,長者生活的幸福基礎 

  70年代經濟起飛的日子,當時的建築思維並沒有考量到人的年紀和屋齡的對比關係,更不會想到退休後會跟房子長時間相處的問題。 「不只是人年紀變大了,連房子也是!」將捷集團設計團隊顏金仁建築師兼總經理這樣說。就他的觀察,少子化、老屋、年老後身體機能逐漸退化等問題,伴隨著退休後與社會逐漸脫節的過程,加上房子及社區並沒有辦法陪我們走到終點,各種的不友善讓銀髮族人生最後篇章難以圓滿。



  

尊嚴,是需要細心理解及呵護的,而好的居所,更能成為面子的第一道防線,因此提早規劃更適宜的住所,不只讓長者能在晚年自在又有尊嚴地生活,身為照顧者的子女,也能大大地減輕照護負擔。


創造住宅「齡聚里」:長照有限,社區無限

  根據政府的調查,55歲以上想和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口約有66%,想和配偶同住的有18%,但希望子女住在附近的(交通距離時間1小時內)比例則高達80%。若想滿足從老到小的居住需求,同時減少子女的壓力,全齡宅絕對是個好解方。


  

         將捷集團在2021年提出了「Living Well齡聚里」的概念,關注長者晚年和孩子的童年生活,並透過規劃讓長者活得有尊嚴且能獲得自我價值,而三代共鄰的社區,能創造兒童到長者全齡共好的聚落,減少他們的依賴與負擔,讓有限的長照資源,能由社區來補足能量。


  

         將捷落實美國設計師Ronald L. Mace所提出的7項通用設計原則(平等使用、靈活運用、簡易及直覺使用、簡明訊息、容許錯誤、省力、度量合宜),在無障礙空間、友善如廁空間、高係數防滑地磚、通過專利的自動升降門檻(順平),以及大尺度緊急救援升降空間等設計規劃,並於規劃設計階段導入BIM系統(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,建築資訊模型),在動工前就在電腦裡將房子先蓋了一遍,提早發現問題,讓後端施工能兼顧實用、美觀及永續性,品質提升了,當然房子就不那麼讓人費心,能真正達到老少合宜的全齡生活。



創造社區連結,防止年長者孤獨

  當然,社區全齡宅不只提供實質面,也兼顧精神層面。 現代臺灣住宅常強調稀有景觀、建材等級、風格設計等,美侖美奐,卻少了份溫度和人情味,「我們期待透過建築設計與公設規劃的引導,讓獨居老人願意踏出家門,他們其實只是少了一些出門的動機與推力」將捷集團品牌長張淑惠如此分享。透過全社區的順平規劃,減低年長者踏出家門的阻力,再藉由社區公設的銀髮規劃,如閱覽室、課程安排、共餐場所、結合科技智能地墊的銀髮健身房等,為長者創造聚會、學習、鍛鍊的場域,完整的社區規劃,不只能讓老人家享受天倫之樂,也能健全身體與心靈。



建築,是一輩子的責任

  「住」,即是以人為主!將捷集團總裁林長勲先生認為,許多家庭終其一生可能只買一次房子,甚至是投入畢生積蓄,這份承諾是相當沉重的,因此他也強調,建築不應該只是做生意,而是用專業在服務。將捷也秉持如此精神,在專業上持續與時俱進,期望藉由設計、技術的提升,讓建築成為世代連結情感的所在,也為住戶提供安心、舒適、永續的家園。